前一篇整理時,以不同的定義取向來區分,現在再另以年代來區分。
研究者 | 年代 | 取向 | 定義 |
Pask | 1968 | 策略取向 | 個人對某種學習策略的偏好。 |
Kolb | 1976 | 行為模式 | 學習者在具體經驗、觀察和反應、形成抽象概念、行動以產生新經驗等四個學習階段的行為表現。 |
Dunn & Dunn | 1978、1979、1982、1993、1999 | 多元取向 | 個人對物理、環境社會和生理多方面的刺激所產生的偏好方式。說明學生如何集中、處理、內化、記憶課程內容的學習方式。 |
Claxton & Ralston | 1978 | 策略取向 | 係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對刺激慣用的反應方式。 |
Bennett | 1979 | 情意取向 | 代表影響個人如何去接受刺激、記憶、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些人格與心理特性。 |
Fischer & Fischer | 1979 | 行為模式 | 在學習中的一個普遍存在的特性,在不同的情況下,其特性仍保持不變 |
Hunt | 1979 | 學習情境 | 學習者最有可能學習成功的教育條件或情境,它是指學生如何學,描述學生如何學習,而非學到什麼。 |
Gregoric | 1979 | 策略取向 | 學習者從行為遭遇的環境中學習,並調適一些特殊的行為,它能提供學習者心智是如何運作的線索。他將學習風格分為四型:具體序列型(concrete sequential)、抽象序列型(abstract quential)、抽象隨機型(abstract random)、具體隨機型(concrete random)(策略取向)。 |
Renzulli & Smith | 1979 | 策略取向 | 學習者在特殊的學習活動以及與課程、教材的交互作用當中所偏好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方法。 |
Bennett | 1979 | 情意取向 | 影響個體於學習情境中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策略與獨特行為。 |
NASSP | 1979 | 多元取向 | 學習者在和學習環境交互影響的知覺當中,培養出一種相當穩定的學習方式,通常包括個體的認知型態、情意特徵與生理習慣之特性。 |
Charles | 1980 | 行為模式 | 在學習情境中如何致力於學習的一些個人的方式。 |
Entwistle | 1981 | 策略取向 | 個體對某種策略的偏好即稱為學習風格,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下,仍頗為一致的採用某種特殊學習策略的偏好或傾向。 |
Malcom et al. | 1981 | 行為模式 | 學生在他們的教育經驗中碰到問題時所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
Butler | 1982 | 行為模式 | 學習風格顯示出一個所用以最容易、最有效率、最有成就地瞭解自己、外界以及兩者間關係的自然方法。 |
Keefe | 1982 | 多元取向 | 係指在認知、情意和生理的特質之下,學生可用來作為對學習環境加以觀察、互動及反應的穩定指標。 |
Schemeck | 1982 | 策略取向 | 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慣用某一特殊學習策略的傾向。 |
Garge & Guild | 1984 | 情意取向 | 個人致力於一項學習任務時,經由其行為和人格的交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穩定而普遍的特徵。 |
Mcdemott & Beitman | 1984 | 行為模式 |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方式,它包括了可觀察到的問題解決策略、決策行為、遭遇學習情境限制時所做的反應,以及面對他人期望時所產生的回應 |
Armstrong | 1987 | 多元取向 | 將每個學習者其多元智能的強弱處合併起來,就是他的個人學習風格。 |
Canfield | 1988 | 情意取向 | 學生在學習環境中的班級氣氛、團體人際關係、動機因素、對學科的興趣,感覺輸入及對成功或失敗的預期。 |
Reid | 1995 | ? | 個人在吸收、處理和保留新資訊與技能時,所自然傾向、習慣性和偏好的方式。 |
林生傳 | 1985 | 多元取向 | 學習風格是個人所喜愛的學習方式,它代表影響個人如何去接受刺激、記憶、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組人格與心理特性。 |
郭重吉 | 1987 | 多元取向 |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方式或作風;此種方式或作風是個人在影響學習成果的變因(包括個人與環境,或是認知、情意和社會的變因),以及學習過程和策略方面所表現出來相當穩定的一些特徵。 |
張景媛 | 1988 | 行為模式 | 係指學生在學習行為上所顯現出來的心智組型。 |
張春興 | 1995 | 多元取向 | 學習風格是指學生在變化不拘的環境中從事學習活動時,經由其知覺、情意、生理三種性質的習慣性特徵。 |
林麗琳 | 1995 | 多元取向 | 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個人在思想及行為上,一些比較持久且相當一致的特性及偏好,也就是達成有效學習的習慣性反應傾向。它包含認知、情意、社會、生理的因素,且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及一致性。 |
張春興 | 1997 | 多元取向 | 指學生在變化不居的環境中從事學習活動時,經由其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歷程,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帶有認知、情意、生理三種性質的習慣性特徵。 |
郭玉婷 | 2001 | 多元取向 | 係指個別學生在教師教學和自身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認知、情感、生理、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不同的學習行為、學習偏好、學習策略與學習態度。而這種特定的學習風格,在個體的表現上具有穩定性、在時間上具有持續性。 |
劉佳芳(民94)。國小學童於線上環境中教材呈現順序與學習風格對其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
蘇輝明(民95)。原住民學童之學習風格與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0期,2004年06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11.htm。 |
張文華(民93)。同步網路合作學習中學習風格對國小學童學習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