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中神馳

GR Fan Club - Unofficial Forum

歡迎加入神馳行列

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張貼者: david 星期一, 4月 30, 2007 0 意見

台師國際與僑教學院外語學科講師曾俊傑,在「創意英語教學:以部落格為例」提及TPCK的觀念: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普及,電腦科技近幾年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應用在教育上,電腦能力不錯的老師也開始嘗試使用各式各樣的科技來輔助教學,例如PowerPoint、電子郵件、全球資訊網、學習光碟,甚至是最近流行的Skype、wikipedia、blog、podcast,都已經有老師把這些科技融入在教學中。這樣的電腦輔助教學對老師來說,不只是具備學科知識、教學知識而已,還要加上科技知識,最後產生學科科技教學知識,英文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簡稱TPCK (Ferdig, 2006; Koehler, 2005; Mishra & Koehler, 2006)。雖然說這樣的知識無法直接傳授,但是只要老師們清楚掌握以上三大知識範疇,也就是學科知識、教學知識、科技知識,加上老師們的巧思,創意教學其實不遠矣。本文將以實例來說明,英文教師如何利用電腦科技來進行創意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
TPCK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 A wiki o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我們見到下片這張圖,讓我覺得科技雖然重要,但在教育中,學科知識、教學方法才是科技應用的靈魂。




Reference: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wikipedia)

Picasa2禮物CDmenu調整

張貼者: david 星期三, 4月 25, 2007

Picasa2是Google中非常好用的相片管理程式,尤其輸出「禮物CD」,在經過簡單的一些程序就可得到非常好用的相片CD。如果將他傳回電腦,稍作修改,又可變成好用的簡報檔案。

不過Picasa的禮物CD最不好的地方就是menu中相片位置無法自行調整,如果所含的圖片子目錄過多,往往發生後面的圖片Icon蓋住了前面已顯示的圖片Icon,此時就得調整Picasa的內定值─

  • 將cdgo.tre打開,找到# CENTER CONTROLScdgo/picarea: root這一列。
  • 調整以下數值,前面 0,0 或 1,1 不用調整,只要調整第三個數值即可。
    • XConstraint 0, 0, -90
      XConstraint 1, 1, 50
      YConstraint 0, 0, -100
      YConstraint 1, 1, 90
  • X、Y軸部份都是指左右二邊、上下底高的範圍。
  • 同樣# CENTER CONTROLScdgo/title: cdgo/stageProperty fontsize 28可調整點入Icon後幻燈片上方檔名的大小(檔名可直接取成中文,自然變成簡報說明)。

科學園中分頁的功能

張貼者: david 星期日, 4月 15, 2007 0 意見

04151

這個功能是科學園中非常好用的功能,可以減少單一單元過長的垂直畫面。每個分頁都可按進去,編輯時,只要在不同的文字中加上:

[page title=蹺蹺板影片] 第一頁內容 [page title=「槓桿原理」]第二頁內容[endpage]

就可以呈現上方圖中的分頁模樣。

測量神馳經驗

張貼者: david 星期日, 4月 08, 2007 0 意見

由於Flow Experience 自Csikszentmihalyi(1975)提出後,後來的學者以許多不同的向度提出不同的看法,至今尚未有一個完整的最後定論(本來學術就是要持續研究);又由於不同領域的應用,又有不同的變數、變項,所以,測量Flow Experience的量表就不一定只有一種了。

在Flow Experience 的測量方法上,Novak 和Hoffman(1997)將其歸納成三種方法,分述如下(黃瓊慧,民89):

  • 自我陳述問卷法(Narrative/Survey):
    這種方法係提供使用者問卷,請使用者回溯自己使用的經驗或曾有過的沈浸經驗。
  • 參與活動調查法(Active/Survey)
    這種方法係請使受測者實際參與一項活動,之後再請受測者填答一項問卷。Webster 等人(1993)建議應在活動結束時立即施測,以求得最貼近的效果,而Novak 等人(1997)則認為在活動進行期間即予施測,應該比事後回溯更具信度。
  • 經驗抽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
    這種方法主要用來測量受測者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沈浸狀態,被認為最適合用來測量生活中的沈浸,其方法主要是在一段期間內(通常是一個星期的時間),請受測者配帶一個呼叫器,每天隨機呼叫幾次(通常是二個小時一次),當受測者被呼叫時則請其填寫情緒和動機量表,及被呼叫時正在進行的活動的技巧和挑戰度問卷。使用ESM 的優點係可以收集到情境中的資料,並且避免受測者回想、扭曲或回答完美答案等問題,但是受測者必須要能夠正確的評估現在的感覺及描述所處的情境,如果受測者無法確實評估,結果可能會有所偏差(Clarke & Haworth, 1994)。
為了能夠讓個體自我報告的時間點與所要報告的內在經驗發生時刻,兩者距離越短越好,研究者多使用「經驗取樣法」以達成上述目標。「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 主要是藉由取樣個體日常經驗來捕捉個體心理的多重面向,1976 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最先加以使用(Csikszentmihalyi,Larson & Prescott, 1977),用以檢驗個體內在經驗與外在行為間的互動關係。(楊純青,民93,p.73)

●國內研究中採用的調查方法:

  • 黃瓊慧(民89)針對網路瀏覽(從沈浸(flow)理論探討台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探討台灣大專學生在網路使用上的心理狀態,並以Novak、Hoffman 及Yung(1999)的理論模型做為本研究的基礎,探討網路使用者是否曾有沈浸的情形出現? 沈浸經驗的高低與網路活動之間有什麼關係?沈浸的各個面向之間有什麼關係?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做為研究方法。(詳見p.33)
  • 楊純青(民93)針對線上學習(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與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為了能夠讓個體自我報告的時間點與所要報告的內在經驗發生時刻,兩者距離越短越好,楊純青依據文獻,發現研究者多使用「經驗取樣法」(ESM)以達成上述目標。
    並且該研究還利用「數位化經驗取樣法」(Chen, Wigand & Nilan, 1999; Chen, 2003)來取得網路線上教學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神馳經驗,將問卷透過網頁方式,直接在網路上來開展問卷及取樣。(p.72)

Reference:
黃瓊慧(民89)。從沉浸(Flow)理論探討台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純青(民93)。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及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Csikszentmihalyi 提出了Flow 的理論,認為人們在進行活動時,如果是完全地投入,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這活動上,就會過濾掉其他不相關的知覺,即是進入到Flow 的狀態。後續有許多學者根據Flow 理論應用在其他領域的研究,如對運動活動、休閒活動等。

近年來開始有學者將Flow 理論應用於電腦的人機互動上,如Csikszentmihalyi(1990),Ghani,Supnick & Rooney(1991),Trevino &Webster(1992),Webster,Trevino & Ryan(1993),Ghani(1994),Novak, et al(1988),Chen, et al.(1999),Koufaris(2002),認為若是使用者與電腦互動產生Flow的經驗時,會產生正面影響的關係、產生較佳的使用意向等。(陳偉睿,民90;廖莉芬、湯宗益,民91)

Reference:

  • 陳偉睿(民90)。網際網路之流暢經驗初探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 廖莉芬、湯宗益(民91)。遠距教學系統人機互動之研究:以Flow 理論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Csikszentmihalyi 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Collins.
  • Ghani, Supnick, and Rooney, 1991, “The experience of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and in face-to face groups,” In Proceedings of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New York, pp.229-238.
  • Trevino, L. K., & Webster, J. (1992). "Flow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mail and voice mail evaluation and impac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 539-573.
  • Webster, J., Trevino, L.K. & Ryan, L. (1993). The dimensionality and correlates of flow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 411-426.
  • Ghani, Jawaid A., “Task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optimal flow in human – computerinteract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128, No.4, 1994: pp.381-389.
  • Novak Thomas, P., and Donna L. Hoffman, “Model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flow experienceamong web users”, INFORMS marketing science and the internet mini-conference MIT, march1998.
  • Chen, Hsiang, R.T. Wigand, and M.S. Nilan, “Optimal experience of Web activities”, Computersin Human Behavior, Vol.15, 1999: pp.585-908.
  • Koufaris, Marios,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consumer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Vol.13, No.2, June 2002: pp.205-223.

Psychologist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author of the book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imal Experience, describes what schools and parents can do to promote optimal learning experiences. 4/11/2002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on Motivating People to Learn
Download a PDF of this interview

MihalyCsikszentmihalyi

Play Video
There are 8 clips in this interview

Components of flow

張貼者: david 0 意見

Csikszentmihalyi 在Beyond Boredom an Anxiety,SanFrancisco:Josey-Bass. (1975. p.72)中認為構成flow experience 的元件如下:

  • Clear goals (expectations and rules are discernible).
  • Concentrating and focusing, a high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n a limited field of attention (a person engaged in the activity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focus and to delve deeply into it).
  • A loss of the feel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the merging of action and awareness.
  • Distorted sense of time - one's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ime is altered.
  • Direct and immediate feedback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e course of the activity are apparent, so that behavior can be adjusted as needed).
  • Balance between ability level and challenge (the activity is neither too easy nor too difficult).
  • A sense of personal control over the situation or activity.
  • The activity is intrinsically rewarding, so there is an effortlessness of action.
  • When in the flow state, people become absorbed in their activity, and focus of awareness is narrowed down to the activity itself, action awareness merging

Not all are needed for flow to be experienced.

維基百科中文解釋

神馳經驗(flow experience)為一種專注、沈浸的心靈悠遊狀態是1970 年代美國學者Csikszentmihalyi(1975)在對人類個體行為及心理狀態所作的觀察研究後所提出,進入神馳狀態的個體可以感受到身、心能力的提升,進而超越自我。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上,得以提升學習成效。
Csikszentmihalyi他觀察藝術家、攀岩家、舞蹈家、職業棋士及籃球員的行為,探討其工作與心理愉悅的關係,結果發現當研究對象投入工作時,會經歷以下的特定感覺:感到個人能力足以應付工作所需、對活動回饋非常清楚、注意力集中、失去自我的知覺、感到能夠掌控行為和環境、自發而不需外在酬賞等。這些感覺使個人在沒有外在酬賞下,也能興高采烈地全力投入工作,而且工作後還想再次投入類似活動。由於研究之對象一再描述感覺如同有內在邏輯可循,流暢無比,因此他就將此種感覺命名為”flow experience(神馳經驗)“。楊純青(民93)

參考資源:
楊純青(民93)。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及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日本、澳洲、美國....世界的線上學習(有學位)

張貼者: david 星期五, 4月 06, 2007 0 意見

教育性軟體(電腦輔助教學)雖然未必真的對教育有用處,但線上學習卻絕對是未來不可忽略的一環。此處談的不只是E-learning進修類的課程,而是指有學位的網路課程。

日本首座網路大學開學 網路學習獲本科學歷
我的網路博士班初體驗
University of Phoenix(看看首頁的flash圖片,頗動人)
online university - WGU - online colleges - online degrees
在不久的未來,在台灣,一定也看得到這樣的世界!

非常有趣─ 美教育部研究:教育學習軟體無助學生表現 2007/04/06 10:54 中央社

隨著電腦普及化,教育結合科技已成為各國學校趨之若鶩的趨勢,但是美國教育部的最新研究顯示,教育學習軟體對學生表現並無顯著功效。

這份聯邦政府研究於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的學年度進行,評量對象包括十五種閱讀與數學學習軟體,以及全美一百三十二所學校的九千四百二十四名學生,是目前為止針對使用科技學生與未使用科技學生的學習效果所做的最大研究。
我記得當年上課時,我們(台灣土生的研究生)也這樣說給剛從美國回來不到二年的教授聽,教授吃驚的表情還似乎晃在眼前。但我相信在升學主義沒消失前,這樣的情形不會改變多少。

不過,我倒是非常看好虛擬遊戲的發展,我常想那一定是未來學習的趨勢與「場所」

學習風格量表整理

張貼者: david 3 意見

國內外有關學習風格的評量工具為數不少,劉佳芳(民94)曾整理一份清單,列舉出常見的學習風格評量工具,以作為選擇學習風格評量工具之參考:


研究者 年代 量 表 名 稱 說               明
Witkin 等人 1971 團體藏圖測驗(Group Embedded Figures Test,GEFT) 共有25 道題目,利用一簡單幾何圖形嵌入或隱匿於複雜圖形中,讓受試者從一個複雜圖形中找出該簡單圖形,藉以確定個人對於場地獨立(Field Independent)或場地依賴(Field Dependent)的偏好。
Felder & Soloman 1991 Index of Learning Style(ILS) 本量表共有44 道題目,此量表的目的是幫助個人判斷自己的學習風格輪廓,並提供教師教學、忠告與研究。本模型共有四個向度「積極的(Active) / 反思的(Reflective)」、「感覺的(Sensing)/ 直覺的(Intuitive)」、「視覺的(Visual) / 口語的(Verbal)」、「循序的(Sequential)/ 整體的(Global)」。
Gregorc   Gregorc Style DelineatorTM 一個成人自我評量工具,此量表分成兩個向度,知覺(perceptual qualities)特性與次序能力(ordering abilities)以區分出四種學習風格類型具體循序(Concrete Sequential,簡稱CS)、抽象循序(Abstract Sequential,簡稱AS)、抽象隨機(Abstract Random,簡稱AR)、具體隨機(Concrete Random,簡稱CR)。
Myers & Briggs 1976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 此量表共有五百五十題,可以測出16 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此量表將學習風格區分成四個向度分別為:「外向(Extraversion) / 內向(Introversion)」、「感覺(Sensing) / 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 / 情感(Feeling)」、「判斷(Judging) / 察覺(Perceiving)」。
Dunn & Dunn 1978- Students' Learning Style【Grades K--2】: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Primary Version;LSI:P 「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量表初級版--適用幼稚園至二年級」
    Students' Learning 20 Style【Grades 3--12】:Learning Style Inventory;LSI:P 「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量表--適用三至十二年級」
    Teachers’ Teaching Style:Teaching Style Inventory;TSI 「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量表」
    Adults’ Learning Style:Productivity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Survey;PEPS 「成人學習風格量表:多產環境偏好調查」
Kolb 1976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LSI) 利用個人在學習循環中四個要素--具體經驗(感覺)、反射觀察(觀察)、抽象觀念(思考)、主動實驗(實作)的偏好程度,將學習風格分為四類:分散型(Diverging)、同化型(Assimilating)、聚合型(Converging)及調適型(Accommodating)。
Honey & Mumford 1989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以人格、認知、社會學習偏好以及處事方式的角度來區分個人之學習風格。將個人之學習風格分成行動型(Activists)、思考型(Reflectors)、理論型(Theorists)、實用型(Pragmatists)。
Entwistle 等人 1979   共有64 題,將個人之學習風格分隔成:尋求個人理解(meaning)、複誦(reproducing)、統整(integration)。
郭重吉 1988 學習風格量表 此量表改編自Entwistle(1981)的學習型態量表,將個人之學習風格分成:整體理解、逐步進行、隨機應變、具學習困難。
林麗琳 1994 國小學生學習風格量表 此量表係改編自Honey 與Moumford 的「學習風格量表」,內容包含認知、情意、生理、社會等向度。
伍賢龍 2001 國小兒童學習風格量表 係依據Dunn、Dunn 與Price(1989)之「3--12 年級學習風格量表」編製而成。共有72 道題目,所測量的為度有:環境、情緒、社會、生理。
張文華 2003 Index of Learning Style(ILS) 共有40 道題目,所測量的向度為:「積極的(active) / 反思的(reflective)」、「感覺的(sensing) / 直覺的(intuitive)」、「視覺的(visual) / 口語的(verbal)」、「循序的21(sequential) / 整體的(global)」。

資料參考:
劉佳芳(民94)。國小學童於線上環境中教材呈現順序與學習風格對其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學習風格研究取向及定義一覽

張貼者: david 星期三, 4月 04, 2007 0 意見

前一篇整理時,以不同的定義取向來區分,現在再另以年代來區分。

研究者 年代 取向 定義
Pask 1968 策略取向 個人對某種學習策略的偏好。
Kolb 1976 行為模式 學習者在具體經驗、觀察和反應、形成抽象概念、行動以產生新經驗等四個學習階段的行為表現。
Dunn & Dunn 1978、1979、1982、1993、1999 多元取向 個人對物理、環境社會和生理多方面的刺激所產生的偏好方式。說明學生如何集中、處理、內化、記憶課程內容的學習方式。
Claxton & Ralston 1978 策略取向 係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對刺激慣用的反應方式。
Bennett 1979 情意取向 代表影響個人如何去接受刺激、記憶、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些人格與心理特性。
Fischer & Fischer 1979 行為模式 在學習中的一個普遍存在的特性,在不同的情況下,其特性仍保持不變
Hunt 1979 學習情境 學習者最有可能學習成功的教育條件或情境,它是指學生如何學,描述學生如何學習,而非學到什麼。
Gregoric 1979 策略取向 學習者從行為遭遇的環境中學習,並調適一些特殊的行為,它能提供學習者心智是如何運作的線索。他將學習風格分為四型:具體序列型(concrete sequential)、抽象序列型(abstract quential)、抽象隨機型(abstract random)、具體隨機型(concrete random)(策略取向)。
Renzulli & Smith 1979 策略取向 學習者在特殊的學習活動以及與課程、教材的交互作用當中所偏好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方法。
Bennett 1979 情意取向 影響個體於學習情境中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策略與獨特行為。
NASSP 1979 多元取向 學習者在和學習環境交互影響的知覺當中,培養出一種相當穩定的學習方式,通常包括個體的認知型態、情意特徵與生理習慣之特性。
Charles 1980 行為模式 在學習情境中如何致力於學習的一些個人的方式。
Entwistle 1981 策略取向 個體對某種策略的偏好即稱為學習風格,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下,仍頗為一致的採用某種特殊學習策略的偏好或傾向。
Malcom et al. 1981 行為模式 學生在他們的教育經驗中碰到問題時所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Butler 1982 行為模式 學習風格顯示出一個所用以最容易、最有效率、最有成就地瞭解自己、外界以及兩者間關係的自然方法。
Keefe 1982 多元取向 係指在認知、情意和生理的特質之下,學生可用來作為對學習環境加以觀察、互動及反應的穩定指標。
Schemeck 1982 策略取向 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慣用某一特殊學習策略的傾向。
Garge & Guild 1984 情意取向 個人致力於一項學習任務時,經由其行為和人格的交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穩定而普遍的特徵。
Mcdemott & Beitman 1984 行為模式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方式,它包括了可觀察到的問題解決策略、決策行為、遭遇學習情境限制時所做的反應,以及面對他人期望時所產生的回應
Armstrong 1987 多元取向 將每個學習者其多元智能的強弱處合併起來,就是他的個人學習風格。
Canfield 1988 情意取向 學生在學習環境中的班級氣氛、團體人際關係、動機因素、對學科的興趣,感覺輸入及對成功或失敗的預期。
Reid 1995 ? 個人在吸收、處理和保留新資訊與技能時,所自然傾向、習慣性和偏好的方式。
林生傳 1985 多元取向 學習風格是個人所喜愛的學習方式,它代表影響個人如何去接受刺激、記憶、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組人格與心理特性。
郭重吉 1987 多元取向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方式或作風;此種方式或作風是個人在影響學習成果的變因(包括個人與環境,或是認知、情意和社會的變因),以及學習過程和策略方面所表現出來相當穩定的一些特徵。
張景媛 1988 行為模式 係指學生在學習行為上所顯現出來的心智組型。
張春興 1995 多元取向 學習風格是指學生在變化不拘的環境中從事學習活動時,經由其知覺、情意、生理三種性質的習慣性特徵。
林麗琳 1995 多元取向 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個人在思想及行為上,一些比較持久且相當一致的特性及偏好,也就是達成有效學習的習慣性反應傾向。它包含認知、情意、社會、生理的因素,且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及一致性。
張春興 1997 多元取向 指學生在變化不居的環境中從事學習活動時,經由其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歷程,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帶有認知、情意、生理三種性質的習慣性特徵。
郭玉婷 2001 多元取向 係指個別學生在教師教學和自身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認知、情感、生理、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不同的學習行為、學習偏好、學習策略與學習態度。而這種特定的學習風格,在個體的表現上具有穩定性、在時間上具有持續性。

劉佳芳(民94)。國小學童於線上環境中教材呈現順序與學習風格對其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蘇輝明(民95)。原住民學童之學習風格與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0期,2004年06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11.htm。
張文華(民93)。同步網路合作學習中學習風格對國小學童學習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你常換手機嗎?

張貼者: david 0 意見

這是一則有關資訊安全的文章,乍看之下真的很驚訝,但是細想,那絕對是可能的,真的是不能輕忽呢!

  • 這裏有個可能你想都沒想過,而拍賣網站與手機廠商(可能不知道)也不會告訴你的殘酷事實。那就是當你要換手機時,即便你親眼看著資料刪除,你的資料卻依然可以透過特定方法還原而完整重現。如果你如同大多數人相信手機洩密極不可能,那接下來筆者的親身經驗或許會讓你改變觀點.......
看原文:你知道你的舊手機在哪嗎? 林宏嘉  2007/03/29

Kolb的學習風格

張貼者: david 0 意見

學習風格是指個人喜歡的學習方式,即個人如何運用其學習能力。學習風格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個體所喜歡或習慣的學習的方式各有不同,這些個別的學習方式的差異,就是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的研究起源於1940年代,實驗心理學對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的研究。因此,有些學者將它們視為同義詞,幾經演變後,於1970年才有學習風格一詞。所謂的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是指個人對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習慣,亦即學習者在知覺、思考、問題解決、和記憶方面的典型表現,也就是在訊息處理的過程中,個體在感覺偏好、資訊編組、及記憶保留等方面的特殊屬性,與不易改變的習慣性(劉信雄民81)

在眾多的學習風格分類理論中,目前在美國企業界與教育界使用最多的是Kolb的學習類型。最廣為學術界採用的為Kolb(1976)所取(Data Retrieval)、組織行為、教育及訓練(謝麗菁,民83)。Kolb的學習量表的好處,在其結合Jung、Levin、Dewey、Piaget 等四人的理論基礎,因而成為一精簡有力的模型,並有完整的統計數據支援其學說(徐善慧,民88)。

Kolb之學習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ty)利用「具體經驗/抽象概念」及「主動實驗/被動觀察」兩個構面將學習活動的過程區分為四種學習型態歸納說明如下:



資料來源:
Inshow's Blog學習風格一文。

學習風格

張貼者: david 星期一, 4月 02, 2007 0 意見

蘇輝明(2004)在「原住民學童之學習風格與教育上的應用」一文中,認為各學者由於取向上之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學習風格定義,他將之整理各學者對學習風格的定義如下表:

定義取向

研究者及年代

定義

學習情境

Hunt (1979)

最有可能促使個體學習成功的教育條件或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旨為描述學生如何學習,而非學到什麼。

行為模式

Kolb (1976)

學習者在「具體經驗」、「觀察後反應」、「形成抽象概念」、「行動後獲得新經驗」等四個學習階段當中的行為表現。

Charles (1980)

指出個體在學習情境中所展現的個人學習方式。

Butler (1982)

指出個體以何種最容易且最有效率的方式瞭解自己、外界以及兩者之間關係。

Mcdemott & Beitman(1984)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方式,它包括了可觀察到的問題解決策略、決策行為、遭遇學習情境限制時所做的反應,以及面對他人期望時所產生的回應

策略取向

Pask (1968)

個人偏好的學習策略

Claxton & Ralston (1978)

係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對刺激慣用的反應方式。

Gregoric (1979)

學習式態能提供學習者心智運作的線索,俾使學習者能夠從環境中調適一些特殊的行為。

Renzulli & Smith (1979)

學習者在特殊的學習活動以及與課程、教材的交互作用當中所偏好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方法。

Entwistle (1981)

學習者在不同情境中慣用某一種學習策略的傾向。

Schemeck (1982)

個體在學習情境中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策略與行為。

情意取向

Bennett (1979)

影響個體於學習情境中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策略與獨特行為。

Gager & Guild (1984)

個體致力於一項學習任務時,經由其行為和人格的交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且普遍的特徵。

Canfield (1988)

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對於班級氣氛、團體人際關係、動機因素、學科興趣,感覺輸入以及成功或失敗的預期。

多元取向

Dunn & Dunn (1978)

個人對物理、環境、社會和生理等各方面的刺激所產生的學習偏好。

NASSP (1979)

學習者在和學習環境交互影響的知覺當中,培養出一種相當穩定的學習方式,通常包括個體的認知型態、情意特徵與生理習慣之特性。

Keefe (1982)

係指在認知、情意和生理的特質之下,學生可用來作為對學習環境加以觀察、互動及反應的穩定指標。

林生傳 (1985)

學習式態乃個人所喜愛的學習方式,可代表個人接受刺激、記憶、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組人格與心理特性。

郭重吉 (1987)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學習方式或作風; 此種方式或作風是個人處於個人、環境、認知、情意、社會等影響學習成果的變因之下,在學習過程和學習策略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徵。

林麗琳 (1995)

學習式態包含認知、情意、社會、生理等因素; 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及一致性。簡而言之,學習式態是指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偏好,也就是達成有效學習的習慣性反應傾向。

張春興(民84)

學習式態是指學生在變化不居的環境中,從事學習活動時,經由其知覺、記憶、思惟等心理歷程,在外顯行為上表現出帶有個別差異的學習偏好。


另外,蘇輝明(2004)還提到幾位學者的意見:
  • (歐萌君,1992)學習風格一詞的出現是在1970代,早期是源自實驗心理學上對認知風格的研究(例如知覺、記憶或訊息處理方式等),企圖解釋個人在認知方面的一些差別。而認知風格所探討的無法涵蓋個人在學習上的各種經驗,遂逐漸演變之後始有學習風格一詞出現。
  • sternberg,1997) 解釋風格或式態的意義為一個人較喜歡使用其能力的方式,他不是一種能力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有所不同,是個人運用其能力的偏好方式。他也認為風格具有下列 的特性:
    • 一、風格不是能力,而是使用能力的偏好方式,風格與能力相互配合即可創造出一個相得益彰的整合體;
    • 二、人具有多種風格的組型,而不是指具有單一的 風格;
    • 三、對於同一類型的風格偏好具有程度上的差異;
    • 四、人具有程度不同的風格變通性;
    • 五、風格是社會化的結果,是可以改變的;
    • 六、風格沒有固定的好壞標 準,時間與場合不同,所得到的評價也不同。
  • Gregorc,1979)曾指出學習風格中 所謂風格,是個人透過先天的訊息繹碼系統(coding system)、周圍的文化及內在主觀的因素,所形成的一種對環境適應方式的偏好;他是行為上相當普遍的特質,不隨時間、場合、目標或內容而有所改變,這 種作風會由個人隨其本性所好而表現出來。
他歸納學習風格」成以下幾個概念:
  • 學習風格是受到個人、認知、情意、社會、和環境等因素交戶作用下所形成。
  • 學習風格可以表現學習者的獨特學習偏好或傾向
  • 學習風格沒有固定的好壞標準,時間與場合不同,所得到的評價也不同。學習風格是學生在面對學習及問題時採取的一種策略或偏好,因人而異,故具有獨特性。
  • 就學習風格形成的時間而論,它是經過較長時間日積月累而成的,在短時間內其改變是很少的,故學習風格具有一至性及穩定性。
結論:學習風格是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個人學習能力的方式或偏好,是個人經驗及環境之間在長時間的交戶作用下所致,具有獨特性、一致性、及穩定性。

參考資料:
吳百薰(民 87)。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37(5),47-53。

搜尋此網誌

文章標籤

00書籤 (1) 九年一貫 (1) 人文藝術 (1) 人機互動 (1) 十大基本能力 (1) 下載 (1) 中文 (2) 心智圖 (1) 日食 (1) 世運 (1) 台灣文化 (3) 生活 (12) 交通 (2) 地圖 (1) 自由軟體 (3) 自行車 (4) 吳統雄 (1) 希臘字母 (1) 決策 (1) 佳句 (1) 定義 (5) 版務 (2) 青少年 (1) 研究法 (1) 科技新知 (9) 音樂 (4) 書籤 (4) 病毒 (1) 紐西蘭 (1) 動態價值觀 (2) 問卷 (4) 教育理論 (9) 軟體 (5) 創用CC (2) 創意 (1) 測量 (2) 畫面擷取 (1) 策略 (3) 統計 (4) 評量 (2) 暖化 (1) 照片 (4) 節約能源 (1) 腳踏車 (3) (1) 資訊 (13) 資訊安全 (2) 資訊教育 (18) 管理 (2) 維基百科 (1) 颱風 (1) 影片 (10) 數位學習 (4)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1) 線上學習 (3) 衛星 (1) 論文 (18) 閱讀 (1) 學習風格 (7) 環境保護 (1) 擴大內需 (1) 簡繁 (1) 競賽 (1) 攝影 (2) Apple Store (1) AppServ (1) AR (2) Augmented Reality (2) bicycle (4) big6 (2) Blog (3) Blog的應用 (1) blogger (1) BTP (3) critical-mass (1) CSCL (1) Csikszentmihalyi (5) CVS (1) data (1) Deray (2) DNS (1) e-learning (3) Felder-Silverman learning styles model (4) Flickr (5) Flow (6) Flow Experience (5) Flow theory (2) Folksonomy (1) google (3) IE7Pro (1) ILS (2) Kavo (1) Kolb (1) le (1) LimeSurvey (1) Mac (2) moodle (4) Mr.Children (1) opensource (1) OSSACC (3) OSSF (2) PDF (1) PHPSurveyor (1) PHS (1) Picasa (1) plurk (1) posterous (1) punchparty (1) TED (1) Templates (1) TPCK (1) U化網路 (2) Ubiquitous (2) VDownloader (1) VMware (1) web 2.0 (1) WebQuest (1) Who's Who (1) wiki (5) wiki應用 (2) Wikia (1) WiMAX (3) Windows 7 (1) Wink (1) WR Hambrecht (1) WSN (1) XAMPP (1) xMind (1) Xoops (1) YoutTube (1) zoho (1)

版權宣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神馳大衛(FlowDavid)部落格flowdavid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台灣是我的國家
步步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