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支援的協作學習」(以下簡稱CSCL)是學習學範疇裡日漸興盛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學門關切的是:人們在電腦的幫助下如何一起學習。
這篇文章是 Gerry Stahl 網站中有關CSCL的資料,其中談到一些有趣的觀點:
- 遠距e化學習與CSCL
- 有些人以為e化學習僅是張貼內容,像是投影片、文字或影片就可以產生了不起的教學?
- e化學習線上教學所需要的人力投入,不會比教室教學的真人教師所需投入來的少。
- CSCL 強調學生間的協作,學生不僅是孤立地面對那些線上的教材,學習主要是透
過學生間的互動發生。 - CSCL 也關切面對面的協作。電腦支援的學習不只見於線上溝通媒介的形式
- CSCL的歷史演化
- 從數個會議發展到一個全球的社群。2005 在台灣的中央大學
- CSCL 取向的歷史軌跡如下:(a)電腦輔助教學、(b)智慧型家教系統、(c)學習Logo 程式語言、(d)CSCL
- 電腦輔助教學:行為主義取向,始於 1960 年代、主宰著早期電腦在教育上的應用,認為學習為一種事實的記憶活動,學科知識被切割成一些小組件知識,透過電腦化的練習,呈現給學生一種邏輯的順序。
- 智慧型家教系統:建基於認知主義的哲學,它透過心智模式與潛在的錯誤心智表徵,來分析學生的學習。這一取向駁斥行為主義所認定的、不用考慮學生是如何表徵與處理知識,就能支援學習的觀點,這個取向在 1970 年代特別盛行,它發展了學生理解的電腦模式,然後根據從學生心智模式所找出的典型錯誤發生率,對學生的行動作出回應。
- 學習Logo 程式語言:1980 年代以 Logo 程式語言的教學為象徵,這一取向站在建構主義者的角度,主張學生必須自己建立他們的知識,它提供富啟發性的環境,讓學生探索與發現推理力,就如同軟體程式的幾個構念所說明的:功能、子程式、迴圈、變數、遞迴等。
- CSCL:在 1990 中期,CSCL 取向開始探究電腦如何促使學生在小團體與學習社群中協作地共同學習,這個取向源自社會建構主義與對話理論的啟發,致力於經由建構共享知識的引導性的討論,提供學生一起學習的機會。
- 在 CSCL 領域裡,學習的焦點是透過與其他人協作來學習,而非直接向老師學習,因此,電腦的角色從提供教導-無論是電腦輔助教學所涉及的事實知識,或是智慧型家教系統所給與的回饋-移轉到以提供溝通媒介、以及鷹架有效的學生互動來支援協作。
Gerry Stahl's CSCL page: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電腦支援的協作學習:一個歷史脈絡的觀點
CSCL 2007
0 意見